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,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,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。有天晚上,那一带忽然停了电,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。没一会儿,忽然听到有人敲门。

 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,只见他紧张地问:“阿姨,请问你家有蜡烛吗?”女子心想:“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?千万别借他们,免得被他们依靠了!”

  於是,对孩子吼了一声说:“没有!”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,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:“我就知道你家必须没有!”说完,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,说:“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,因此我带两根来送你。”

  此刻女子自责、感动得热泪盈眶,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。

没有上锁的门

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著一对母女,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;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,她向往都市,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。某天清晨,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。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。
「妈,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。」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,她在不知不觉中,走向堕落之途,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中,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。
「妈!」经过十年后,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著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,回到了故乡。

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,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。她轻轻敲了敲门,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。女儿扭开门时把她吓了一跳。「好奇怪,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。」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,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著了。

「妈……妈……」听到女儿的哭泣声,母亲睁开了眼睛,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。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,女儿突然好奇问道:「妈,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,有人闯进来怎么办?」
母亲回答说:「不只是今天而已,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,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。」

母亲十年如一日,等待著女儿回来,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。这天晚上,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,紧紧锁上房门睡著了。

没有上锁的门

家人的爱是希望的摇篮,
感谢家的温暖,
给予不断成长的动力

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。家庭非常难题,父亲逝去,弟妹嗷嗷待哺,可他大学毕业后,还要读研讨生,母亲只有去卖血……我认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。求学的路很漫长,毕生一世的事业,何必太在意多少年蹉跎?况且这时光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,需用母亲的鲜血浇灌!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,还能指望他会爱谁?把自己的好处放在登峰造极地位的人,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巨匠?我也不爱好父母重病在床,决然毅然离去的游子,无论你有多少理由。地球离了谁都照样滚动,不用将个人的力气夸张到不堪设想的水平。在一位白叟风烛残年的时候,将他对人间间最后的期冀斩断,以失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,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。

  我相信每一个耻辱忠诚的孩子,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“孝”的宏愿,相信明天将来方长,信任瓜熟蒂落,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背井离乡的那一天,可以从容尽孝。

  惋惜人们忘了,忘了时间的残暴,忘了人生的短暂,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惠,忘了生命自身有不堪一击的懦弱。

  父母走了,带着对我们深深的牵挂。父母走了,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。你就永远无以言孝。

  有一些事情,当我们年轻的时候,无法理解。当我们懂得的时候,已不再年轻。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填补,有些东西永无补充。

  “孝”是昙花一现的留恋,“孝”是无奈重现的幸福。“孝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旧事,“孝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,一旦断裂,永无衔接。

 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。也许是一处豪宅,也许是一片砖瓦。也许是大洋此岸的一只鸿雁,兴许是近在眉睫的一个口信。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,也许是功课簿上的一个红五分。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,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。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,也许是一双干净的旧鞋。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,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……但“孝”的天平上,它们等值。

  只是,天下的儿女们,一定要放松啊!趁你父母健在的时间。

一个生成失语的小女孩,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。在她们贫困的家里,妈妈天天辛劳工作回来后给她带一块小小的年糕,是她的快活。

  有一天,下着很大的雨,已经由了晚饭时间了,妈妈却还没有回来。天,越来越黑,雨,越下越大,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。当她看见妈妈的时候,妈妈手里拿一块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,已经永远的分开了她。

  雨始终在下,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。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,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。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?她是因为不释怀她吗?她忽然清楚了自己该怎么做。于是擦干眼泪,决议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必定会好好地活着,让妈妈放心肠走……

 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《感恩的心》,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,从她小小的却写满的脸上滑过……“感恩的心,感谢有你,伴我终生,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。”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,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&hellip,心灵鸡汤;…

  当流着泪听完这个故事,又反重复复的听着这首歌的时候,我突然想到了天下有多少这样的父母,在默默的为儿女付出一切。而天下又有多少这样的儿女,可能感恩于亲人这样一颗爱心!而做为一个人,生活给予我们的又不仅仅是来自于亲人的爱,那我们是否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?

 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一刻起,我们便拥有了太多!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健康!兄弟姐妹给了我们欢喜和亲情!老师给了我们常识和关爱!朋友给了我们友情和信赖!

  当我们感触一缕晓风,闻声一声鸟鸣,触摸一滴露珠,那是来自于大天然赋予我们的愉悦!当我们迎来新一轮向阳,目送夕阳西下,那是时间丰盛了我们的生命!甚至,当我们蒙受了一次风雨,走过了一段泥泞,那是生活给了我们克服的勇气……

  这一切,都须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微笑面对!学会了感恩,我们便拥有了快乐,领有了幸福,也占有了气力!我们才不会在生活中轻言废弃,一往无前!

包公即包拯(公元999-1062年),字希仁,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市)人,父亲包仪,曾任朝散大夫,逝世后追赠刑部侍郎。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,性直敦厚。在宋仁宗天圣五年,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,当时28岁。先任大理寺评事,后来出任建昌(今江西永修)知县,因为父母年迈不愿随他到他乡去,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,回家照料父母。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赞。

  几年后,父母接踵辞世,包公这才从新踏入仕途。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告下才去的。在封建社会,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,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,只顾自己去本地做官。这是违反封建法律划定的。个别情况下,父母为了儿子的前途,都会追随去的。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余人奉劝。父母不乐意随儿子去仕进的地方养老,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,因为这象征着儿子要遵照封建礼教的束缚--辞去官职照顾自己。历史书上并没有解释详细原因,可能是父母有病,无法承受路上的平稳,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。

  不论情形如何,包公能自动地辞去官职,仍是阐明他并不是那种留恋官场的人。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榜样。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忘我,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件给疏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