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第九天
一勺温暖,三餐情长
食堂的窗口,是我每天奔赴的“能量补给站”,而您,就是那位总把温暖盛进饭盒的人。
记得第一次在您的窗口打菜,看着您拿起勺子伸向满满一盆红烧肉,我下意识攥紧了饭卡——以往总担心阿姨手腕轻轻一抖,碗里的肉就只剩零星几块。可您没有,手腕稳得像架了“定海神针”,一勺下去,肥瘦相间的肉块实实在在堆满了碗沿,连汤汁都细心地多淋了两勺,笑着说“小伙子正长身体,多吃点”。
从那以后,我总盼着排到您的窗口。打青菜时,您会特意挑叶子最嫩的部分;盛土豆丝时,从不漏掉盆底最香的脆渣;就连盛米饭,您也总习惯性地把饭勺压一压,再添上小半勺,让饭盒里的饭永远冒着头。您从不说多余的话,可那稳稳的一勺菜、满满的一碗饭,比任何语言都更让人觉得踏实。
后来才明白,您不抖的哪里只是勺子,更是一份体谅与心意。您知道我们早八赶课来不及吃早餐,会悄悄在粥碗里多放一勺红枣;知道我们复习到深夜饿肚子,会在晚餐时多给一勺热乎的炖菜。这一勺勺不“手抖”的偏爱,藏着最朴素的关怀,让异乡求学的我,在食堂的烟火气里,尝出了家的味道。
谢谢食堂阿姨,谢谢您用不抖的勺子,把平凡的三餐,变成了我们日复一日的小确幸。这份温暖,早已经和食堂的饭菜一起,刻进了我们的青春记忆里。